
張應春:管理者該如何放權?
|導讀
有人將放權比喻為放風箏,要“舍得放,敢于放,放而要高,高而線韌,收放自如”。但企業(yè)放權卻遠不是那么輕松,朗歐咨詢張應春發(fā)現(xiàn),許多管理者在放權這個問題上容易陷入兩個誤區(qū):第一,放權而不放責;第二,放責而不放權。
一、張應春:管理者在放權上的普遍問題
在很多企業(yè)里面我們不難看到許多老板、管理者盲目地放權給下屬做事情,干好了,業(yè)績是下屬的,干不好,責任算老板、管理者的,往往下屬由于不用承擔責任風險,而對事情的執(zhí)行、處理打了很大的折扣。
也有一些老板、管理者整天忙得團團轉,為了一些瑣碎的事情而親力親為,似乎這些事情自己不親力親為就會做不好,就算放權給下屬去做,當下屬在執(zhí)行的時候,總是指手劃腳,下屬做起事情來也總是躡手躡腳,最終事情沒做好,下屬還要“背黑鍋”,導致怨聲載道。
管理者該如何放權?通過十多年來跟企業(yè)打交道,在為企業(yè)提供咨詢服務的過程當中,我總結了我們很多管理者關于放權的兩個大的問題:要么放權而不放責,要么放責而不放權。
二、張應春:放權的3個建議
那么,在精細化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當中,我們的管理者究竟應該怎么樣放權呢?給大家3點建議。
1、無論放權還是放責,都要保持知情
用佛家的話叫保持覺知,保持覺照。當我們放手工作給下屬去做的時候,作為管理者要保持對整個工作任務的知情,比如進度、異常、結果等。
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,當你保持覺知的時候,不要立馬有反應。因為保持知道,代表著你對事態(tài)的掌控,而立馬做出反應呢?就會掉到第二個問題當中來,放責不放權。
放責不放權,意味著下屬什么都還得聽你的,做事情時還要注入你個人的想法、意志,不僅造成下屬沒有工作積極性,也會導致管理者非常得累。就像司機在開車的時候,我們要保持知道,如,該剎車的時候他有沒有剎車?該加速的時候他有沒有加速?該減速的時候有沒有減速?我們只是保持知道而不指揮他開車。
放權,無論如何你放到什么程度,都要注意的第一個問題,就是保持知情,因為如果知情你都不保持的話,就等于棄權了。
經常講放權不等于棄權,然后,又不能夠犯“放責不放權”的錯誤,那只有保持知道,保持知情,但是知道還不能起反應,就像我們佛家講,保持覺知,你覺知到了以后,還不要起情緒反應,那么,具體的這個度的把握就是我們每一個管理者、每一個企業(yè)家所需要去修煉的地方。
2、權、責、利相當
我們讀書的時候經常會做一個實驗,有一個天平秤放在實驗臺上,左邊是物重,右邊是砝碼,這個物重就相當于是我們所放的這個權力的大小,這是被放權的人手中的砝碼;右邊的砝碼就是責和利,責和利則是管理者手中的砝碼。
權、責、利相當什么意思呢?就是權和責、利,我們稱重的時候,經常要達到一個平衡點,當物種的砝碼(權力)在增減時,權、責的砝碼也要相應地增減,令其保持平衡。
3、系統(tǒng)放權、系統(tǒng)糾責、系統(tǒng)分利
我們可以把這個系統(tǒng)理解為管理的流程制度、公司的運營機制、績效評估機制等所有的這些管理的方式、方法、機制所構成的整體。
什么是系統(tǒng)放權?比如,企業(yè)聘請司機開車,那我們系統(tǒng)放權就是要規(guī)定好這個司機權力,如,車輛的使用權、維護、監(jiān)督等,這些權力是企業(yè)給的,這就是系統(tǒng)放權。
系統(tǒng)糾責呢?還是這個司機的例子,當他不按操作規(guī)定駕駛違章了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,按照規(guī)章制度該承擔多少就承擔多少,而不是你一味地批評、甚至大發(fā)雷霆。
最后是系統(tǒng)分利。比如,根據(jù)這個司機一年下來的違章次數(shù)可以設置相應的職等職級,根據(jù)所達到的職等職級再進行系統(tǒng)分利。
|結語
如何有效地放權,朗歐咨詢張應春建議你:無論放權還是放責,都要保持知情;權、責、利相當;系統(tǒng)放權、系統(tǒng)糾責、系統(tǒng)分利。
版權聲明:圖片來源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刪除。
>>朗歐駐廠咨詢-工廠精細化管理咨詢機構,1對1輔導,全天候駐廠,量身定制精細化管理整體解決方案











